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。
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“超级黄金周”,流动的中国活力奔涌,各领域消费持续红火,传递出经济的强劲脉动。
储能热度仍在持续飙升,企业订单暴涨。9月23日,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其统计的8月储能系统中标规模17.7 GW/45.7 GWh(含集采/招采),同比增长237.1%/691.4%,环比增长762%/1005.4%。
胡明预判,为满足2030年全国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需求,促进28亿—30亿千瓦时左右新能源消纳,预计“十五五”时期,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3亿千瓦。
9月22日,国家能源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务院国资委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其中提出,推动建立高安全、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,研制长寿命、宽温域、低衰减锂电池、钠电池、固态电池关键装备,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、铁基、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。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本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5.32万元/吨,环比上涨8.57%。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4.95万元/吨,环比上涨3.13%。
历经多轮深度调整,光伏行业产能供需错配问题仍未彻底解决,今年上半年,国内光伏主产业链制造企业普遍陷入亏损。进入7月,在政策强力引导下,行业“反内卷”力度显著加大。记者调查发现,当前产业链价格已显现企稳回升态势。为促进行业重回健康、可持续发展轨道,受访企业呼吁:出台具体措施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;纠正地方政绩观偏差,规范招商引资行为;支持企业应对国际竞争加剧局面,积极开拓海外市场。
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、市场需求多点爆发、技术迭代加速落地、产能布局逐步兑现,多重因素共振,正推动储能行业进入“量价齐升”的黄金发展期,尤其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,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,将迎来发展机遇。
近日发布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下称“行动方案”)将令储能行业更加火热。多位储能产业链企业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行动方案明确了2027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翻倍目标,将此前“市场预测”转变为“政策目标底线”,给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当前海外需求大增叠加政策明朗持续推动行业形势向好,未来头部企业将更多参与典型应用场景打造。
受到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复产消息、碳酸锂期货下跌影响,碳酸锂现货价格再次跌至7万元/吨附近。Wind数据显示,9月11日,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7.28万元/吨。富宝资讯等市场机构追踪的现货价格,则降至7.1万元/吨附近。